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黑龙江省印铸刻字业治安管理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21:19:11  浏览:874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黑龙江省印铸刻字业治安管理规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印铸刻字业治安管理规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1号

《黑龙江省印铸刻字业治安管理规定》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发布,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印铸刻字业治安管理,保护合法经营,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印铸刻字业是指经营印刷、制版、铸字、刻字和从事誊写、打字、晒图、翻拍、复印(含多色)业务的行业。
第三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经营印铸刻字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本规定由各级公安机关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条 申请开办刻字铸字业,应到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后,到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准营业。
申请开办印刷业,应持主管部门的印制许可证,到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后,到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准营业。
申请开办印铸刻字业应当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个体工商户应有所在市、县的常住户口。
第六条 印铸刻字业有关闭、歇业、合并、迁移、更名、变更法人代表等情形之一时,应在15日前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注销、变更等手续,并在批准后30日内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变更登记。
第七条 公安机关对领取《特种行业许可证》的印铸刻字业实行年审制度。
第八条 印铸刻字业应建立或联合建立治安保卫委员会;个体工商户可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行业治安保卫组织。
印铸刻字业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治安管理负有直接责任;个体工商户的业主对本厂(店)的治安负责。
印铸刻字业的主管部门应对所属企业的治安管理工作经常检查、指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九条 印铸刻字业的从业人员,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守秘密,发现违法犯罪人员或可疑情况,应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印铸刻字业从业人员不得仿印、仿制、加印、加刻承制品;不得私拿成品、半成品,严禁与不法分子勾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条 经营刻字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公章、钢印由县级公安机关指定的制作单位承制,其他单位不得承制;
(二)承制公章的单位应凭公安机关出具的准刻证明,对委托单位的名称、经办人的姓名、住地以及所刻制公章的名称、数量、规格逐项登记,并保存3年,以备查验;
(三)承制公章的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承接、保管公章和作废公章的销毁工作。对超过取货期限3个月不领取的,应造册登记,送交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处理;
(四)承制公章的单位不得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加工、制作公章;
(五)承制名章的个体工商户应在公安机关批准的地点经营印章业务,并不得承制公章。
第十一条 印刷、复印等行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身份证明、证件、介绍信,宗教用品,文件、图纸、资料,有价证券、票据、票证,由公安机关指定的单位承印,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承印。印刷、多色复印应在保密车间(室)进行,委托单位应派人监印、监销;
(二)承印证明身份的证件、证书、介绍信等,应查验当地县级公安机关准印手续;
(三)承印宗教用品,应查验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证明、省出版行政部门批准文件和县级公安机关的准印手续,并按国家有关承印宗教印刷品的规定办理;
(四)承印图书、报纸、期刊、内部资料、图片、年历、挂历等出版物及商标、广告,应查验出版或工商行政部门的批准手续;
(五)承印文件、图纸、资料和有单位名称的信纸、信封及有价证券、票据、票证等应查验委托单位出具的证明;
(六)经营多色复印业务的,应建立严格的复印登记、纸张保管、废品销毁登记等规章制度;
(七)不得承印未正式发表的国家领导人讲话稿、讲话记录、内容反动、淫秽、恐怖、封建迷信的物品及没有文件制发单位批准的文件和其他禁止印刷的印件;
(八)未经委印者同意,不得留存承印件。
第十二条 印铸刻字业应指定专人承接业务,凭证登记,对委托单位证明信,应按月装订成册,保存一年,到期送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审查后销毁。
第十三条 造纸、印刷单位生产的产品,应按规定每批留大样5张(造纸按机台和纸种,印刷品按机台,不包括出版物),并在纸样上注明产品名称、原料配比、生产机台号、生产时间、数量、生产与加工单位、销售去向,随时报送县级公安机关备案。
用于经营业务的多色复印机,应具备防止伪造人民币等主要货币的技术功能,对复印件应有可查询的暗码,并经省公安机关检验后,方可使用。
第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处罚:
(一)不按规定承接业务、进行登记和装订委托单位证明信,业务往来失控的,对单位主管人员处5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二)未按本规定领取《特种行业许可证》即开始营业的,责令停业整顿,限期补办有关手续,可以单处或者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承制印章的,没收印章、制作工具和设备。
(三)因故关闭、歇业、合并、迁移、更名、变更法人代表而未到公安机关办理手续的,责令限期办理手续;逾期不办的,对法人或主要负责人处5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四)发现违法犯罪或可疑情况不及时报告的,或不按规定建立治保组织,造成治安管理混乱的,对主要责任人处5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五)对承制件私自仿制、仿印、加印、加刻、私拿的,或造纸、印刷单位不按规定留大样或统一编号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处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六)违反刻字业、印刷复印业有关规定的,视情节轻重,责令限期整改、停业整顿或吊销《特种行业许可证》,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七)印刷、刻制淫秽物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或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劳动教养。
未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或未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变更等手续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给予行政处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本规定时应严守法纪,秉公执法,不得徇私舞弊,违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的处罚裁决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四章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1998年1月1日起实行。1988年6月30日省人民政府批准、1988年7月10日省公安厅发布的《黑龙江省印铸刻字业治安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1997年12月25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管理条例》的决定

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常委会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4年5月27日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2004年6月17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 2004年6月28日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8号公布 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对《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十六条第二项修改为:“未经管理局批准,擅自摆摊设点、兜售物品;”

二、第二十条修改为:“进入风景区的车辆,应当服从管理局的管理。机动货车、重型车辆应当经管理局同意后,方可进入风景区。”

本决定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教育部关于下达2000年内地高校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协作计划的通知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下达2000年内地高校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协作计划的通知
教育部



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内地高等学校支援新疆第四次协作会议纪要和培养少数民族本专科生第四次协作五年招生规划的通知》(教民〔2000〕3号),结合新疆自治区教委《关于2000年内地有关高等学校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计划的函》(新教高〔2000〕08
号)的建议,现将2000年度内地高等学校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协作计划发给你们(详见附件一、二、三、四、五,均略),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内地高校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继续实行预科“戴帽”招生办法,即预科招生时就确定本、专科学校和专业,由本、专科学校招生录取并发新生录取通知书。录取工作结束后,请各有关高校将录取情况报送我部民族教育司。2000年度预科招生计划详见附件一、二。
二、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黄河科技学院可从统招中选拔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直接进入本、专科学习外(不经过预科),其它各校招生录取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先要进入相应的预科培养学校(详见附件五)进行预科学习一年(民考汉)或两年(民考民)。预科学习
期满,经考核合格后,方能转入本、专科。考核不合格者,退回新疆。
三、2000年招收的民考汉预科生,2001年转入本、专科;2000年招收的民考民预科生,2002年转入本、专科。各有关部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要做好预科转入本、专科计划,并纳入本部门和本校当年总招生计划内。
四、1998年招收的高校新疆班民考民、1999年招收的高校新疆班民考汉预科生今年秋季要转入本、专科(见附件三、四),请各有关部委和学校安排好计划,及时转入。
五、学生的待遇以及收费等问题严格按照学校所在地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收费标准以高校的招生简章为准。
六、新疆自治区教委要确保生源质量,把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输送到各高校。学生入校后,学校要严格按照学校学籍管理制度和校纪校规,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生毕业后一律回新疆工作。
有关省(市)、部委和高等学校在招生工作中有何情况和问题,请与我部民族教育司联系。



2000年3月15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