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0:26:53  浏览:900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



高检发[1999]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对明年我国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次会议,对于做好当前的检察工作,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提出如下要求:


一、深入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高认识,把握大局,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全面总结了今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强调了做好经济工作应当注意把握的重要原则,并就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完成明年各项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全体检察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和朱镕基总理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习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上来,统一到中央确定的保障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上来,从而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用中央精神指导检察工作,使检察工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二、抓好《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意见》的贯彻落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贯彻落实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三年目标,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检院的《意见》作出以后,得到了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个《意见》不仅对检察机关做好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工作,而且对新形势下检察机关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正确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作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落实这个《意见》所提出的各项措施,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是检察机关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中之重。各级检察院要广泛深入地宣传《意见》,送《意见》进国企,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更好地做好工作;要按照《意见》所确定的检察机关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总的指导思想,全方位开展“打击、监督、预防、保护”工作,积极探索符合法律规定和检察工作实际的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新路子,在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中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三、切实履行检察职能,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江泽民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抓好稳定工作,是明年全党的一件大事,并就这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对敌对势力蓄意破坏稳定的各种犯罪活动、民族分裂活动,要依法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加大打击各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力度;依法查办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做好预防犯罪工作;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重视并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善于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防止矛盾激化;认真落实检察环节上的各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要通过扎实的工作,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四、加大力度,整体推进,确保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各级检察机关要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高检院的工作部署,抓紧抓好当前维护稳定、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和队伍建设、推进检察改革等各项工作,确保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的完成,使今年的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


五、要结合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好明年的检察工作

各级检察机关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正确地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用中央的精神指导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强化理性思维,在贯彻党和国家新的工作部署中,找准检察工作服务大局的结合点,在深入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和朱镕基总理重要讲话的基础上,切实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到明年检察工作的部署中去,使检察工作贴紧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全国检察机关和广大检察人员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中央提出的“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坚定信心,团结奋斗”的要求,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在新的起点上做出新的成绩,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1999年11月19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松北区开发建设的决定

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哈发[2004]19号


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松北区开发建设的决定


(2004年11月10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黑龙江省调整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和省委9届60次常委(扩大)会议精神,为加快松北区开发建设,特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快松北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新城区的建设与发展

  1、加快松北区开发建设对构建我市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松北区是市行政中心和规划中的省行政中心所在地。加快松北区开发建设对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聚集新的发展势能,构建两岸繁荣的城市发展新格局,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哈尔滨“加快发展、当好龙头"的战略决策,实现我市“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意义。

  2、松北区的开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松北区要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人性化的发展目标定位。集中发展现代服务、行政办公、文化教育、旅游度假、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农业和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全面提升集聚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具有北方特色的生态园林型中心城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示范区。

  4、松北区发展建设规划要高定位、高格调、高水平。学习借鉴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经验,突出现代主流建筑风格和欧陆风情。面向国内外征集规划建设方案,确保结构布局优化,功能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优良,风格特色突出。搞好与江南老城区和呼兰区的衔接并预留足够的可控空间。依照“组团开发、配套发展,先地下、后地上”的集约化建设思路,全力打造精品工程,高标准推进交通、通讯、能源、供排水、环保、卫生、绿化、消防、防灾等系统的配套建设。

  二、创新行政管理模式,率先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5、按照“小政府、大社会,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建立有利于服务市民和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体现创新、精干、高效的特色。松北区的机构设置在市核定限额内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6、废除企业投资审批制。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资金的项目,只对其中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对其他项目实行备案制。建设项目一律实行招、拍、挂制。国(境)内外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在松北区建立企业、办理工商登记时,除法律、行政法规限制或国务院有特殊规定的项目外,前置审批一律取消;一般性经营范围由企业自主选择,工商行政部门依法登记。

  7、设立政务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和超时默许制。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公开有关行政许可和综合服务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时限及程序,公开政务信息和服务承诺。

  8、规范和控制市直部门进区检查。建立执法检查审批制度,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安全的检查外,市行政管理部门对区内企业的检查、评比、验收,须经分管市领导签批后,由松北区统一协调安排。

  9、统一集中行政执法。对辖区内规划、土地、市政、房产、水利、畜牧、工商、交通、人防、园林绿化、建筑和文化市场等适宜集中行政执法的事项,由松北区行政执法分局根据授权行使行政处罚权。具体行政执法范围由松北区申报,市政府批准。

  三、扩大管理权限,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10、给予松北区开发区审批权限(包括省、市赋予开发区的审批权限),对区内经济社会事务实行相对封闭式管理,市直各部门的相应职权,下放给松北区相应机构(详见附件)。

  11、由松北区依据哈尔滨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12、由松北区配合市规划主管部门编制松北区整体规划;组织编制功能区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协调有关部门搞好交通、能源、通讯、供排水、生态环境等配套性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

  13、由松北区提出建设项目用地计划,经市国土资源局办理审批手续;建设项目用地批复后,由松北区统一组织实施。

  14、由松北区依据哈尔滨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建设目标,管理辖区内的规划、建设、房产、市容环卫、市政公用事业、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等事宜,相关证照统一在松北区政务综合服务大厅窗口办理。

  15、对松北区国土资源分局、质量技术监督分局、工商分局等垂直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实行市局党组(党委)和区委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以市局党组(党委)管理为主,区委协助管理,正、副局长的任免须征得区委的同意。市局党组(党委)与区委意见不一致时,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协调决定。松北区规划分局的干部管理体制维持现状不变。房产住宅分局比照开发区的体制管理。建立松北区对市直部门、的服务和工作情况定期评议制度,评议结果列为干部考核和使用的依据。

  16、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由松北区各相关机构承担行使权力所产生的相应责任,市直部门承担依法对松北区各机构进行工作监督和业务指导的职责。

  四、实行扶持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7、以2003年核定的松北区财政收入为基数,暂定2004年至2006年3年内,松北区地方级新增税收全部留用,3年后可根据松北区发展需要适当延长优惠期。该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3年内全部留用,其中15%用于本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先安置失地农民。在计划生育方面,该区享受国家对贫困郊区的三级财政政策。乐业、对青山两镇延续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财政支持政策。行政执法罚没收入、各项收费收入和契税收入全部留给松北区。在区直机关试行结构工资、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18、在松北区境内提供建筑安装等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的营业纳税义务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营业税纳税地’点的规定执行。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按市区的税率(7%)执行。纳入城市规划及新开发建设房屋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按市区征收范围执行,并按市区标准调整土地使用税等级定额;原有宅基地上的房屋3年内暂按设区前的规定执行。在松北区进行生产经营、房地产开发项目所产生的税收,由企业(分支机构)在松北区缴纳。按照我市整体规划“退城进郊”的市级重点企业所产生的税收缴入市级国库,非市级重点企业的税收基数部分通过财政结算返还市级和企业原所在区,新增部分归松北区。

  19、全市年度用地指标优先落实松北区的规划建设项目;省下拨给我市的机动用地指标,重点用于松北区的开发建设。

  20、松北区市政公用事业建设项目,统一纳入全市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建设资金以松北区自行解决为主,市有关部门给予一定补贴。大项目建设纳入市重点建设投资计划,市有关部门予以重点支持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

  21、加快松北、松浦和万宝镇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对向街道办事处管理过渡的镇,有计划地逐步实行“农转非”。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和就业,执行下岗职工优惠政策,社会保障纳入全市社会统筹体系。对松北区中小学教育设施(房舍)在专项资金上给予支持,选派优秀教师到松北区工作,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卫生、医疗事业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实行区域化管理。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2、加强江北新城区开发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成立松北规划建设协调委员会,指导江北新城区的发展和建设方向,对松北区和呼兰区组成的“大松北”地区的规划布局、土地利用、开发建设等重大问题审核把关。

  23、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全力支持松北区的开发建设事业。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抓紧与松北区签订行政管理委托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签章提供松北区在行使管理权时需要的执法文书、证照等;需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或审批事项时,由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文头、文号,并积极协助松北区办理有关手续。

  24、松北区及市直部门派驻的分支机构要抓紧建立、完善与管理权限和任务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培训工作人员,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和程序,做好接收工作。市有关部门要抽调业务骨干,积极配合松北区搞好衔接和培训工作,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25、松北区各级党政组织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扎扎实实、完整准确地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开创松北区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附件:
  1、松北区城市建设项目审批办理规则

  2、松北区企业设立办理程序和规则

  3、松北区政务综合服务大厅行政许可和服务项目表

附件1:

松北区城市建设项目审批办理规则

  一、统一规划。松北区根据整体规划组织编制功能性控制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由松北区规划建设部门会同区发展改革局等有关部门确定具体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

  二、统一拆迁。松北区规划建设部门根据建设规划,对需要进行拆迁的地域向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申请发布拆迁通告并组织拆迁,达到水通、路通、电通、场地平。按照《哈尔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的规定给予被拆迁人补偿。

  三、统一办理。对具体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由松北区组织区内规划、建设、土地、环保、公安和消防等部门统一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消防验收合格证等相关审批手续。同时,协调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单位办理水、电、热、气等手续。

  四、公开招标。由松北区规划建设部门向社会公开进行招标,确定项目的建设单位。对城市建设项目以工程总造价为标底,对房地产开发项目以房屋的单位建筑面积销售价格为标底。建设单位中标并依法交纳相关费用后,由招标部门向中标单位当场颁发市直部门委托的有关审批文件。

附件2:

   松北区企业设立办理程序和规则

  一、工商受理。由政务综合服务大厅工商窗口对企业名称进行检索,发给登记或变更登记申请表格等材料。对依法需要有关部门前置审批项.目的,发给《前置审批项目须知》、《并联审批申请表》和前置审批部门提供的并联审批一次性告知单。申报材料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

  二、抄告相关。政务综合服务大厅工商窗口受理后,将申报材料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其他方式传送到环保、卫生、文化、公安等相关前置审批窗口或部门,并发出《联合办件通知书》。

  三、并联审批。相关前置审批部门接到《联合办件通知书》和有关申请材料后,在规定时限内同步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前置审批事项予以审批;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不予审批并说明理由,回告工商窗口。

  四、超时默许。前置审批部门接到《联合办件通知书》和有关申请材料后,既不批准也不驳回,又无法定事由准许延长审批时限的,超过法定期限未回复工商部门则视为默许,由局域审批网自动生成盖有前置审批部门印章的批准文件,工商部门依法颁发《营业执照》。产生的相应责任,由前置审批部门承担。



附件3:[表格1:松北区政务综合服务大厅行政许可和服务项目表]
http://www.harbin.gov.cn/hrbzfw/hrbnews_zb/display_form.php?formid=96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已于1999年9月26日甘肃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应坚持全面规划、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采取有利于发展自然保护区的政策和措施,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 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部门;林业、农业、水利、文化、建设、地质矿产等行政主管部门是分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的行政主管部门。
经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应当设立管理机构,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六条 综合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
(三)组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晋级评审和报批;
(四)对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协调、监督、检查;
(五)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六)组织查处违反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七)管理其主管的自然保护区。
第七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负责主管的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在自然保护区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保护管理人员;
(四)制定保护和管理措施;
(五)监督、检查其主管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六)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七)依法组织查处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行为。
第八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三)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与资源监测,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四)组织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五)进行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
(六)负责自然保护区界标的竖立和管理;
第九条 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会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有关村民委员会、单位,组成保护协调组织,开展宣传教育、订立保护公约、协调各方关系等,共同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第十条 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水域、森林、草原、荒漠等;
(四)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温泉等自然遗迹;
(五)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第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省级、州、市(地区)级和县、市(区)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国务院有关规定管理。
省级,州、市(地区)级,县、市(区)级自然保护区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第十二条 建立自然保护区,按下列管理程序申报:
(一)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署)或者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报建议,报省人民政府,由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报。
(二)建立省级,州、市(地区)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署)或者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
有关部门备案。
(三)建立县、市(区)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署)审核同意后,依照省级,州、市(地区)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程序办理。
第十三条 跨行政区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有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共同提出申请,按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程序报批。
第十四条 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当注意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划定范围的适度性,并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十五条 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由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确定,并标明区界,予以公告。
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范围、界线和隶属关系一经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
第十六条 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因科学研究确需进入的,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核心区内原有居民应当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计划地迁出,并予以妥善安置。
缓冲区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可以进入缓冲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
实验区内,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可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标本采集、考察等活动;经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开展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自然保护区不宜分区的,依照核心区或者缓冲区的规定管理。
第十七条 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应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在不破坏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可以在实验区划定的区域内从事生产、生活活动,并应当协助管理机构做好自然保护工作。
第十八条 在省级,州、市(地区)级和县、市(区)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必须严格管理,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破坏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第十九条 国内外团体、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可以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进行与保护环境资源有关的投资建设,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从事投资建设活动必须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审核,并按有关规定报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条 在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
第二十一条 在自然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砍伐、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倾倒废弃物;
(三)排放污水。
第二十二条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经费来源:
(一)各级财政预算拨款;
(二)引进的资金;
(三)国内外团体、个人捐赠;
(四)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的收益;
(五)依法收取的保护管理费;
(六)其他收入。
第二十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对保护、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处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
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三)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国家公务人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自然保护区环境资源遭到破坏,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实施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9月26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